ccd立体相机是是什么意思?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小编通过查找得出ccd立体相机用于静态景物拍摄和动态景物拍摄的设备,一起来了解更多吧。
立体相机是进行立体成像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一般人可能会对立体相机感觉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这项技术已经诞生很久了。早在古希腊时代,欧几里德就已经发现,人们左右眼所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这也是人们能够洞察立体空间的主要原因,用现代术语就是双眼视差(binocular parallax),这也是立体影像的基本原理。
所谓立体测绘,就是对物体表面进行全范围的测绘。世界上主流测绘方式包括:立体观测、雷达干涉测量和激光扫描测绘。其中,立体观测技术最为成熟,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历史,毫无疑问也是当今各国用于月球立体测绘的首选通用型技术。立体观测使用人眼左右视差的视觉原理来获取三维信息。嫦娥一号为此就搭载了1台CCD立体相机和1个激光高度计,组成1套“立体眼镜”。
由于月球表面坎坷不平,普通相机所拍摄到的平面图像不能获得视线深度方向上的影像数据,因此需要使用立体相机。
立体成像的拍摄可分为静态景物拍摄和动态景物拍摄两大类。静态景物的拍摄,只需要使用一部照相机,在某一个位置角度先拍一张照片,然后平行移动照相机一段距离再拍一张,这样就得到了一组具有视差的立体照片。动态景物的拍摄,则需要利用特殊的立体相机(如双镜头相机),或者两部照相机一次同时拍摄两张照片。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奔向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外的月球。本次探月,普通人也有望看到月球的真实面貌,这都归功于——立体影像技术。中国首幅月图由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轨道高度约200公里,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公里,像元分辨率120米。一般相机拍摄到的都是平面图像,月球表面有很大的起伏,平面图像不能获得视线深度方向上的影像数据。我国虽然是首次探月,但科学家们要求第一步就得到全月的立体图像,这给相机的研制带来很大的挑战。“嫦娥一号”所用的CCD立体相机在研制中采用了许多创新技术,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采用一个大视场光学系统加一片大面阵CCD芯片,用一台相机取代三台相机的功能,实现了拍摄物的三维立体成像。立体相机在工作时,只采集三行CCD的输出,分别获取前视、正视、后视图像,随后进行处理形成立体图像。由于立体相机固定在卫星上不能自由转动,所以它只是随卫星与月球间的相对运动,对月球表面进行扫描成像。 假如没有这台先进的立体相机,按照传统的技术方案就需要在卫星上安装3台相机从3个角度对月球表面同一点拍照。但是,这样会造成有效载荷的重量的增加,由此对火箭的发射能力、卫星的体积和重量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改造增加一系列技术难度,并使更多科学探测设备在卫星上搭载受到限制。同时这台CCD立体相机还以设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提高了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
全世界已拍摄的月球立体照片数量有限且不完整。这次探月如果顺利进行,我们就能看到由中国人拍摄的系列全月地形地貌立体照片。 当然,对于科学家来说,月球的立体影像资料的价值远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能看到月球的地貌图片,科学家将根据这些立体画面划分月球表面的构造和地貌单位,制作月球断裂和环形影像纲要图,勾画月球地质构造演化史,研究月球、宇宙的起源。同时这些图像还将为我国后续的二期、三期探月工程服务,包括为下一步月球车以及宇航员登月选择着陆地点提供科学依据。
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是可用于立体相机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种光敏半导体器件,其上的感光单元将接收到的光线转换为电荷量,而且电荷量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这样,矩阵排列的感光单元构成的面阵CCD便可传感图像。
嫦娥一号所使用的CCD立体相机在研制中采用了许多创新技术,如首次提出采用一个大视场光学系统和一片大面阵CCD芯片。它用一台相机取代三台相机,能够实现拍摄物的三维立体成像。立体相机在工作时,采集CCD的输出,分别获取前视、正视、后视图像,随后进行处理,形成立体图像。CCD立体相机以自推扫模式工作,为了重构月表立体影像的需要,在设计上做了特殊处理。
卫星在飞行时,CCD立体相机沿飞行方向对月表目标进行推扫,可以得到月表目标三个不同角度的图像。由于立体相机固定在卫星上不能自由转动,所以它只是随卫星与月球间的相对运动而移动,对月球表面进行扫描。这台CCD立体相机还以设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提高了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它降低了有效载荷的重量,这使得火箭的发射能力、卫星的体积和重量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改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的实现难度得以降低。
世界上现存的月球立体照片数量有限且不完整,如果这次探月能够顺利完成,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栩栩如生的全月地形地貌的立体照片。
获取完整的月球立体影像资料不仅是为了让大家能看到月球的地貌图片,它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些立体画面划分月球表面的构造和地貌单位,并为下一步月球车以及宇航员登月选择着落地点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期待早日看清月球的庐山真面目!
CCD立体相机是嫦娥一号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的主要光学遥感器(除此之外还有"激光高度计"等).嫦娥一号携带的是采用三线阵工作原理的相机.所谓三线阵就是说,ccd相机对同一月球表面目标以不同的视角拍摄前视,正视及后视三幅二维平面图.图像通过信号传输系统传回地面后,相关技术人员再对这些图片进行处理(即"三维重建"),就可以绘制出月表的三维立体影像.与其它采用三线阵原理的立体相机不同的是,嫦娥一号所携的这台CCD立体相机并没有采用"3台相机分别指向3个方向"的做法,而是只采用一组镜片和一片面阵CCD,采集前中后三条线的数据,这样做大大地简化了立体相机整体的结构,为"嫦娥一号"节省了更多的宝贵空间和质量.
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是数码相机里的一个重要部件
它是一种光电转换器件,用集成电路工艺制成.它以电荷包的形式储存和传送信息,主要由光敏单元,输入结构和输出结构等部分组成.CCD上的感光单元将接收到的光线转换为电荷量,而且电荷量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这样,矩阵排列的感光单元构成的面阵CCD便可传感图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CCD的结构就像一排排输送带上并排放满小桶,光线就像雨滴撒入各个小桶,每个小桶就是一个像素.按快门拍照的过程,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测量一下某一短暂的时间中,小桶中落进了多少"光滴",并记在文件中.
一般我们得到的图像信息都是摄像机等获得的数字灰度图像.这样我们就要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我们可以利用不同视点上的也许是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或更多幅图像提供的信息重构三维图像.简单的说,就是利用两个摄像机同时拍下两幅图像或用一个摄像机沿任一轨道顺序拍下图像.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获得图像建立点点对应的关系,求出二者之间的差值而获得图像的深度信息,再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就可以获得三维空间的景物.
立体照相技术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Wheatstone于1838年发明了立体镜。立体镜由两面彼此垂直的镜子所组成,左右照片分别放置在照片的夹具上,转动游戏杆将照片调整至适当位置即可看到立体影像。
1839年,Daguerre发明了银盐版照相法,不但奠定了照相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立体照相的蓬勃发展。
1849年,David Brewster以凸透镜取代立体镜中的镜子,发明了改良型的立体镜。
中文名:ccd立体相机
性质:进行立体成像的关键组成部分
依据原理:双眼视差
拍摄分类:静态景物拍摄和动态景物拍摄
关于ccd立体相机用于静态景物拍摄和动态景物拍摄的设备网友你应该有所了解了吧,本文介绍到此结束。